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石雕文化
三十三观音~一叶观音
类别:石雕文化   发布时间:2018-06-15 05:08:12   浏览:1718 次 [返回]

〝一叶观音〞在三十三观音中位列第十三尊。〝应身相〞为一叶观音的〝化身相〞既是〝宰官身〞!《普门品》曰:「应以宰官身得度者,观世音菩萨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」。一叶观音又称作「莲叶观音」、「南海观音」、「南溟观音」。大士乘莲瓣,浮坐于水面上,随波飘荡,悠然自在。观音菩萨乘一片莲叶浮于水上故得莲叶观音之名。一叶观音乃佛教徒依照《妙法莲华经卷七·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所载:「由是威神力故,若为大水所漂,称其名号,即得浅处。」经文之描述,所绘制的三十三观世音菩萨应化身像之一。此尊形象,依《佛像图汇》所绘,其坐于一片莲花叶上,左膝屈立,左手置放于左膝上,右手垂下,眺望水上,作思维状。「南海观音」相传是日僧「道元禅师」自中国归返日本途中,在「南溟山」遇到狂风巨浪,眼见船只将沉没。此时,道元禅师静坐祈祷,忽见观音菩萨乘坐在莲花瓣浮于海上,风浪遂停,使遇难船只得救。之后禅师自刻其所睹观音像,安奉于南海普陀山观音寺。以此故有「南溟观音」之号。

  佛经称「莲瓣为叶」,千叶莲即千瓣莲,一叶莲即一瓣莲,故一叶观音又名「一瓣莲观音」。一叶观音现宰官身,无论手执莲叶或乘一瓣莲花,所呈现的,皆是禅宗解悟:「幻人呈幻事,依幻非真相,真灭幻亦灭,了无相可得。」此外,一叶观音也是「救水难之身」,如《普门品》载:「若为大水所漂,称其名号,即得浅处。」文意是说,若遇到海难,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,必会漂至浅处。大水也可以比喻为人生的生死大海,人在此海中浮沉,受了种种爱欲的迷惑,以致沉沦堕落。人们若能以理智克服贪欲心,心生慈悲喜舍,必能从惊涛骇浪中漂至浅滩。众生若在大洪水中漂荡,遭受溺死之苦时,能一心念观世音菩萨圣名,就可以到达浅处而救。人的命运,人的心,如海水不停不息飘动。佛说:生死苦海,指众生所居住的地方,迷苦之领域如大海,无边无际,故称为「苦海」。生活在竞争的社会,压力大,心浮气燥,身心疲惫,如能静坐下来,心中默念观世音菩萨,观想观世音菩萨…。您的压力很快就会减轻下来,变得身心舒畅。当然,平时要发心,遇到困难要信心,才有把握解决眼前的境遇。人类因贪求,所得而不知足。小时候常听老人家说:「人的心肝、牛的腹肚」。比喻人的贪念欲望无穷无尽,贪心不知足,欲壑难填,因为牛吃草的数量无限,再多的草都能吃下去,牛还会将吃下肚子的草,反刍出来嚼碎后再吞下去,所以牛的肚子,可以无限量地吃草。再多的草都能吃下去。诸苦所因、贪欲为本,求取所爱而不满足是贪毒,令身心受生死轮回之苦。贪欲之水使生存在这世界的众生迷妄,贪趣流转在生灭变化欲海当中,茫茫不能自觉。我们感恩庆幸,佛教可以做为众生的明灯,终身的依靠。佛陀留下佛法,方便后学学之,去烦恼、除业障。一叶观音表示普门品中之「宰官身」。「应以宰官身得度者,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」。〝宰官〞就是宰相,大官或行政首长等职,掌管政治的公务官员。应该用同等身份得度者,观世音菩萨就现同等身份、地位而为说法。观世音菩萨平等大慈悲心,摄化自在神通力,普济救度众生。

  典故:

  南海观音、南海古佛来历

  观音是佛教里的大菩萨,可是在佛典里观音也没有一个具体、真实的身世。关于祂的来历,诸经也是众说纷纭。有的说在过去无量劫前就已成佛,名叫「正法明如来」《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》。称菩萨是转轮圣王无诤念的大太子,祂与其弟尼摩共同发愿修行,修成正果后,成为阿弥陀佛的左右二胁侍。另有一说:祂是莲花化生的,所以有「莲花之王」的称号。有的说观音是公元前6世纪时古印度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、大菩萨,如此等等。对以上说法,用佛教「三世」(过去、现在、未来)的观点来看都是可信的,因为观音久远以前便已成佛,他为度众生而游化于三界,随类化现,自然要现不同身份,有不同身世。但是符合现在菩萨身份的身世则只有一种,那就是释迦佛门下的观音菩萨。

  作为释尊的弟子,观音菩萨还有其专门的弘法道场。《华严经·入法界品》对观音道场有一段生动而详细的描述:「瑟胝罗居士告善财言,善男子!此去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。彼有菩萨名观自在,汝诣彼问。……尔时善财童子,渐次南行,至于彼山,处处寻觅此大菩萨。见其西面岩谷之中,泉流萦映,树林芬郁,香草柔软,右旋布地。观自在菩萨于金刚石上,结跏趺坐,无量菩萨皆坐宝石,恭敬围绕,而为宣说大慈悲法,令其摄受一切众生。」

  观音道场名叫补怛洛迦。补怛洛迦是梵语 otalaka 的译音,又作「普陀洛迦」、「布达拉」,意为「光明山」、「海岛山」、「小花树山」等。据史料记载,唐朝时我国高僧玄奘,西藏优婆塞(居士)寂光、月宫等人先后游历过此山。玄奘大师在《大唐西域记》里还对此山的地形特点作了详细的描述。据奘师记录,它的位置在今印度提纳弗利县境内,位于西高止山南段,秣剌耶山以东的巴波那桑山(Papanasam),即北纬8.43度,东经77.22度的位置。观音道场的位置虽然确定了,但昔时佛教的盛观已不复存在。普陀山与山西五台山、四川峨眉山、安徽九华山合称四大佛山,也是四大菩萨观世音、文殊、普贤和地藏的四大道场。

  观音信仰始于东晋。据史料记载,东晋义熙四年(408年),太原郭宣被关在狱中,心念观世音,遂被恩赦,出狱后乃为观音菩萨圣像。这是观音信仰及观音圣像见于文献的最早记载。 

  相传此尊及于日本曹洞宗始祖道元,自中国习佛归返日本途中,骤遇暴风雨于南溟山,舟几度欲倾覆,道元于船上默祷观世音圣号,忽见观音乘一莲叶,漂浮海上,风浪遂止。平安登岸后,道元禅师自刻其亲眼目睹之观音像,安奉于南溟观音寺,因此,此尊又称为「莲叶观音」、「南溟观音」。又称作「南海观音」。

  另有传说,观音居住的普陀山,原来是在印度。古代交通不便,中国佛教徒,欲往朝拜,路途实在太过遥远,于是挑中了浙江舟山群岛中的「梅岑岛」。作为道场。梅岑岛山明水秀,风光迷人。东汉的梅福,弃官归隐,即选中此岛为他修行之处。故此山以梅福之姓为名,而岑字,是指山小而高的样子,合称为梅岑岛。梁贞明二年〈西元九一六年〉,日本圣僧慧锷自五台山参拜文殊道场时,看见一尊观音大士神像,清淨庄严,心生欢喜,想恭迎回日本供奉,又怕该寺方丈拒绝。于是,偷偷将神像带走。慧锷禅师得手后,怕为人所发觉,立即迅速雇船东渡,准备归国。当这条船驶近舟山附近,忽然从海上涌现出无数铁莲花〈但有学者认为,此船误触新逻礁礁石群,在惊惶失措之馀,眼花撩乱,误将礁石当成铁莲花也〉,挡住航道,使船动弹不得,如此三天三夜,其船始终无法脱困〈后来,此海更名为『莲花洋』,即缘由于此〉。慧锷禅师见此异状,知道定是观音大士显化,因此,跪于船首,向观音神像忏悔道:「弟子因见神像庄严,心生欢喜,而又我国佛法尚未普及、神像罕见,故诚心恭请圣像住世我国,供我土人民谟拜礼敬,别无它意。如果因弟子不该强取,或我土众生无缘供养,弟子就在此地,建立寺院,供奉圣像。」忏祷既毕,船始脱困,并快速驶抵梅岑岛下的潮音洞,附近居民张翁,闻得禅师说明来意,欣喜异常,当场应允将住屋捐献出来,以供养观音菩萨。并将全岛居民招集起来。大家听说慧锷禅师这段奇异的遭遇后,都高兴地异口同声赞叹说:「观音菩萨愿意住在这荒山孤岛,说明我们与菩萨有缘,请师父一块留下来,为我们开示吧?」慧锷禅师于是留在梅岑岛上弘法,不再返回日本。岛上居民称此尊观音为「不肯去观音」,其所供奉之处,亦称之为「不肯去观音院」。并把原来梅岑山,改名为「普陀山」,原来的山名,也逐渐被后人所淡忘了。

  普陀山面积虽小,却因缘于此,而闻名天下,香客络绎不绝。成为佛教圣地。为四大菩萨的四大道场─即四大佛山之一。其岛总面积十二平方公里,却建有慧济、普济、法雨等三大佛寺,八十八所庵院,以及百馀处茅篷。岛上的洛迦山、普陀岩、潮音洞、紫竹林,在佛教中,皆列为观音菩萨修行,显现神迹、教化众生之圣地。其中以潮音洞,神蹟屡传,名闻遐尔。

  据《普陀山志》记载曰:「元世祖至元十三年〈西元一二七六年〉,丞相伯颜定江南部帅喇歹至普陀山,进谒潮音洞。查无所见。乃张弓引矢,射洞而回。乃登舟,忽见莲花满洋〈海〉面。惊异之馀,急忙忏悔,并返潮音洞,诚心祷悔。不久即见观音菩萨,领善财、龙女,缓缓而过。于是庄严神像。并构造殿宇于洞上。」

  又据《观音感应录》云:「元成宗大德五年〈西元一三零一年〉,集贤学士张逢山,诣潮音洞,见观音大士彷彿在洞璧间,次至善财洞,童子倏现于顶上瑞云中。复见观音大士宝冠璎珞,手执杨柳枝。护法诸神,翼卫于前,张逢山即率众顶礼谟拜。祥光满洞,良久乃隐。」

  《居易录》亦载记说:「清僧行义,由长安荐福寺,至定海普陀山。偕云水僧七人,雨中炷香潮音洞,虔祷愿睹大士慈容。忽见洞中现五色光,光中有大士立像,旁有白鹦鹉。庄严妙相,他僧所见者,各不相同,良久乃隐,王渔洋于行义僧人归途中相遇,因而得知,遂广为流传。」

  不但潮音洞屡现神迹,而洛迦山、普陀岩、紫竹林等也各传灵感。

  《普陀山志》说:「清康熙 五十年五月初一 日,知府马柱石到普陀山,启建道场,感观音大士放金色大圆光于清凉山冈。多时方散,两寺住持作偈记载此事。」

  《狯园志异》云:「明张叟,苏州皋桥人,素尊佛教,喜斋僧。万历辛亥春,将赴普陀,瞻礼观世音,携一位八岁孙,名张以行。爷俩乘一船,其孙忽见满船人悉皆绳索缚其手足。急从后牵衣制止之。并偷偷告诉其异。叟大惊,登岸,换第二船,孙复所见如初。又登岸。更求第三船附之。问其孙,答说:「之前二船怪异,其馀则一切正常。」叟闻言,其意未决。忽有二人立于船头大呼道:「勿乘它船,速速来此,此船甚安稳。」张叟正犹豫下决之时,彷彿有人自其背后,推他上船。只好抱孙登船。刚坐下来,呼唤之人和推其上船之人,俱不见其踪。黄昏潮至,前两船不善迎潮,应时翻覆,全船男女,无一幸免,皆葬身海中。张叟之船,安然无恙。三日后,仁和县令,出巡江口,检验溺水群尸,每人腰际,各有小刀一支。验知乃强盗之流。为菩萨所不能宽宥也。」

  《狯园志异》所记载的这段灵异报应,实足令人警惕。菩萨虽然慈悲,但护法无情,执法严峻,丝毫不爽。在《普陀山志》中,也有记载此类报应者。随採录其一、二。

  清康熙十一年壬子春,诸军泊舟洛迦,相约进入大士殿,高声喧闹,不能制止。殿中一切如常,依旧清淨庄严,惟有军士,不遵寺规,干扰清淨。直至军士一踏出山门,毒蛇如蝟,张口喷毒,诸军惧之,而争相奔逃。又有勐犬,成群出噬,进退失守,死伤无数。时人认为,此乃护法神灵,警告无道军人之报。

  又:清康熙四年五月间,有西洋人到山,住半月。尽偷盗铸佛幡幢等物,运往日本贸易。得金二十馀万。将归本国,船忽失火自焚,俱溺死于海中。人若行为奸佞邪恶,所行不义,终不为天理所容也。

  赞偈:

  乘莲一叶观世音,解萦众生烦恼结;法音常转广长舌,定慧等持契果觉。


上一篇:三十三观音~青颈观音 下一篇:三十三观音~水月观音
Copyright 福建石中居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:厦门易尔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工信备案:闽ICP备16014376号-1 公安备案: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45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