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新闻
三十三观音~持经观音
类别:行业新闻   发布时间:2018-06-11 03:03:12   浏览:1504 次 [返回]

持经观音亦称读经观音,在三十三观音中位列第三。〝应身相〞为持经观音的〝化身相〞既是〝声闻身(梵文 Sravaka 的译音)〞!箕坐崎岖岩石上,左手放在膝盖上,右手持经卷状若读经。以象徵手持经卷为众生说法之意。也有一说是持经为声闻身,即「声闻观音」,以观世音菩萨之慈悲大愿,引导众生开悟。因此,持经观音又称声闻观音。《普门品》曰:「应以声闻身得度者,观世音菩萨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。」「声闻」是指闻佛声教,悟出四圣谛理,断三界见思惑,进入涅槃的声闻僧,经典又代表着智慧的象徵,此观音因手持或阅读经卷而得名。其〝应身〞法相之特徵为持经书或安坐于岩石上阅读经书。

  四谛「苦、集、灭、道」为佛教之基本教义,帮助生死解脱的唯一方法。依四谛之道理,开悟的众生称为「声闻」。当声闻者看到观世音菩萨手持经卷,听了如来以佛法得道的形象,就知道要修行了。后世学者学修小乘,依四谛法于「苦、集、灭、道」成就生死解脱之根本方法,是罗汉之一,即是佛弟子。

  四谛之〝谛〞是指真实的道理。【如来所说之法理,真实不虚称为「谛」】。

  ◎四谛:一、苦谛。二、集谛。三、灭谛。四、道谛。

  ※苦谛:指苦的报应逼迫身心之状况。宇宙一切万法皆假相,不真实无永远存在,但众生处于世俗,贪欲爱念,苦乐迷惑,身苦心恼,违系生死而苦。

  ※集谛:招聚之意。集─为聚苦之助缘,众生贪、瞋、痴,爱欲、执着,将所造之恶业,日积月累聚集,引来果报,使身心疲累是苦的原因。

  ※灭谛:灭─断除苦之根本。灭除爱欲、忧虑、灾厄,生生死死相续不断苦之系缚,才能获解脱自在。

  ※道谛:道─能通之意。「苦、灭」之圣道,佛陀说法四十九年,修学的方法很多,众生随自己的因缘,选修实践得证菩提之果。

  ◎〝八正道〞为四谛中「道谛」,为众生解脱修行的方法。

  一、正见:正确观察苦集灭道,四谛及三世因果的道理。

  二、正思惟:心无邪念。

  三、正语:说真话、言语无虚假。

  四、正业:戒杀、戒偷、戒邪淫、戒妄语、戒饮酒、行为正当,身心清淨。

  五、正命:以正当的方法维持生活。

  六、正精进:消除恶习,已生恶令断,未生恶令不起,未生善令生,以生善令增长。

  七、正念:专心忆念善法。身体、感官、心灵,均非我,我所,故无我可得。

  八、正定:依佛道修学而入禅定。

  ◎戒、定、慧三学:

  一、戒学:戒法为佛陀所制,防身、口、意所作之恶业,保护六根,实践佛道之基础。「戒」是用来防非止恶,出家众及在家信徒之戒规。

  五戒:杀、盗、淫、妄、酒,是出家或在家弟子必须尊守的基本戒。(出家众沙弥戒、具足戒、菩萨戒。)(在家众五戒、菩萨戒。)

  二、定学:「定」可摒除杂念,修定可以灭贪欲、瞋心。

  三、慧学:「慧」由「定」而来,慧能破除迷惑,断除烦恼身心清淨,对事物辨别明了,显发本性去除愚痴。

  以「戒定慧」三学及「八正道」真理正确修学,实践修行正道正理,可免于〝集苦〞超脱「苦、集」二谛,灭除众苦于理想境界,悟真空之理修行成道。

  今日佛教所流传之法系佛陀开创,弟子们于释尊涅槃后,将自己所听耳闻,以口传方式汇辑而成。在五世纪由祖师于印度求取梵文典籍,经过汉译而成为今日之佛学教材。佛经叙述记录佛陀生平事绩,如何了脱生死,反对阶级、财富、名誉地位,提倡平等制度,用理论、客观阐述,所以佛经是佛陀教学,教法之代表。在各地所建藏经阁楼,图书馆等,皆是收藏经典的书库,法华经、金刚经等经中记载授持佛经之殊圣。持经也是当今佛教徒,常见修行方式之一。人心贪欲、憎恶、迷妄,身、口、意行诸恶行,沦于三途,招至恶报难以解脱。观音手持经卷表示说法,提醒人们要修行。

  佛弟子藉以持诵经典,知道经中的道理,以及了解佛、菩萨对一切众生起大悲心,将众生从罪恶、恐惧中解救出来,让作恶者不做,生恶者不生。佛法如世间之良医,治疗众生之病药。年纪大的老菩萨皈依学佛,听闻出家法师弘扬佛法,知道佛陀因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」,体悟人生无常之苦,认真修行开悟解脱。因而发愿心服务大众,做义工,护持三宝,参加佛寺举办的梵呗课程,学唱诵、法节仪规。有些老菩萨本来文字认识不多,由于愿力、信心、耐心勤奋学习,常常抽空读诵经典,回向法界众生。日积月累几部佛经便可朗朗上口,念咒语、经文快速又能背诵,并非常欢喜将学习的经验分享给大众。

  长期读诵经典,可以修定,忘却心中烦恼、挂碍。深入经典道理之中,祛除心里的怨恨、执着,处理事物增加信心胆识,而且受佛经理论的薰陶,了解经典中的道理,提升知识领域,启发智慧,深信因果,约束自己的行为不造业。

  很多居士大德每天读诵经典,自己修学得利益,又回向众生结善缘,并将「持经」视为与吃饭一样重要,要吃饭就要读诵佛经,养成习惯不间断,成为每天必修的功课,诵读大乘诸经典或书写,获无量功德及感应灵验。

  佛经纪录佛陀在世所说的道理,后学者以教理经典弘扬,为人解说佛经、法理,功德不可思议;护持经典、佛法,宣扬流传佛陀所说之法理经教,利益众生。虔诚学佛的居士发愿心,每天持诵经典,依法修持信心不退,所得功德无法计算,有恒心受持讽诵经法,得佛菩萨护佑加被,消除业障,得辨才智慧,圆融无碍。

  学佛者以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作为早课,从普门品中知道,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,以闻声者救度众生苦厄。有任何困难,只要专心一意,称唤祂的名号,菩萨即刻前来帮忙救助,解脱种种苦恼。

  「身苦」老、病、死,「心苦」贪、瞋、痴。〝苦〞令人烦恼终日不安,观世音菩萨慈愍众生,示现声闻之身,说四谛法教化众生。信心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,得无量福、灭无量罪。

  典故:

  《不空羂索经》云:「诵是咒者,可得二十种利益,复获八法也。其一者,临终前,见观自在菩萨,作比丘像现前慰喻劝导。」观音变化比丘度亡导引,即声闻身也。此尊之形象,乃坐于崎岖的岩石上,右手持经卷轴,左手安于左膝上。身穿天衣,胸前璎珞、佛珠庄严其身。头捲妙鬘。圆光环绕。

  《观音灵感录》记载说:「唐文宗御膳烹鸡卵,忽闻鼎中群呼观世音菩萨,悽怆之声,不绝于耳。监宰惶恐,据实上告。文宗派人探验,回报如实不虚,帝因而叹曰,吾不知佛神力乃若是。于是下令,从今后,不得用鸡卵佐食。」上述记载,或许出自误传,盖因卵尚未孕育成形〈鸡〉,何来呼救之声?恐有误也。

  宋普明禅师,崇宁二年,八月即望,在上天竺独坐期堂,三月已满,忽见一老僧,对他说:「汝当演示三乘。顿渐齐行,便可广渡情。」普明禅师问将何法度人?僧云:「吾观此土人,与观世音有缘。可将菩萨行状,略说本末,流行于世,供养持念者,福报无尽。」说完,僧即消失无踪。于是普明禅师,即编观音本行经。此经编成之日,忽见观世音菩萨,现紫金相,在彩云中,良久而隐。众人皆见,莫不顶礼赞叹。

  唐法常法师,南阳白水人。课业行道,劝世度人,日夜精进。尝于中夜,至佛堂中,见观音菩萨,自外而入。上住虚空,佩服璎珞,手持经卷轴,全身佛光。良久方隐。

  持经观音之由来源自于唐朝末期战乱频传,苏杭一带百姓惶惶不安,临安县钱鏐为人正直心善,忠肝义胆,眼见这溷乱世道,意欲起兵保东南一域,但缺乏粮械,又怕落个犯上作乱的罪名,心生忧虑,迟疑不决。某夜,他忽梦观音对他说:「钱鏐,你莫要踌躇,你既有保障东南一带,救民于水火之心,这就是一片难得的善念。天祐善人,会保你百战百胜」。

  在梦中,钱鏐也把自己的担忧告诉了菩萨,观音说:「你不要顾虑,不必畏缩,你须知道,为人要千臂千眼,才能做得千秋大业。你勿须迟疑,尽管放心做去,东南无数生灵惟系尔身。你起兵成功以后,望尔皈依佛门,能慈悲为怀,利益更多众生。果能如此,你可在二十年后到天竺山来找我」。钱鏐醒来,信心百倍,很快组成了一支大军,所向披靡,屡建奇功,东南半壁固若金汤,百姓安居乐业。钱鏐也由苏州太守晋升于吴越王。

  二十年后,钱鏐照约定到天竺山寻访观音菩萨。途中遇见一位坐于岩上正持经阅读的僧人,钱鏐以为此僧人是观音化身,便上前跪拜并告之原因。那僧人急忙放下手中经卷扶起钱鏐,恭敬还礼,说道: 「大王,我不是菩萨,吾乃贫僧一空,昨行山过路,遇见观音即坐此白岩上持经阅读,我上前礼拜。祂附嘱我在这里恭候大王,并让我传言:大王已功成名就,广受百姓爱戴,如能藉由大王的威德力来宣扬佛法,收效必大,望大王能在这方面多积功德。」

  一空僧人又言:「现在还不到大王皈依的时候,祂暂不收留你,待将来机缘到时,菩萨自然就会来渡你」。钱鏐一听,尤感观音关爱点拨之恩,并发愿在此山赐建一座读经庵,诚请一空僧人来主持。几个月后,佛庵落成,庵内塑造了一尊庄严的观音菩萨,其造型为趺坐看经的法相。据说那法相座下之石凋莲台,就是用菩萨坐过的那块白岩石凋成的,当时人称 「持经观音」,亦称 「读经观音」。

  赞偈:

  声闻持经观世音,觉照内明光严饰;最胜境界微妙智,不循根尘归元真。

上一篇:三十三观音~圆光观音 下一篇:影响石材的雕刻效果因素
Copyright 福建石中居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:厦门易尔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工信备案:闽ICP备16014376号-1 公安备案: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45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