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石雕文化
观世音菩萨
类别:石雕文化   发布时间:2018-06-26 06:45:31   浏览:2001 次 [返回]

观世音菩萨,梵名 Avalokitesvara,音译阿缚卢枳低湿伐罗。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之菩萨。又作光世音菩萨、观自在菩萨、观世自在菩萨、观世音自在菩萨、现音声菩萨、闚音菩萨。略称观音菩萨。别称救世菩萨、莲华手菩萨、圆通大士。另一梵名为 Aryāvalokitesvara,音译阿唎耶跋卢枳羝铄筏囉,为圣观世音之义。观世音菩萨单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(世间众生的)声音的菩萨,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。他相貌端庄慈祥,经常手持杨柳淨瓶,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,大慈大悲,普救世间疾苦。当人们遇到灾难时,只要念其名号,他便前往救度,所以称观世音。在佛教中,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,同大势至菩萨一起,为阿弥陀佛身边的左右胁侍,并称西方三圣。观世音菩萨常住西方极乐世界辅施教化,即以西方淨土为此菩萨之本住处。凡遇难众生诵念其名号,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,故称观世音菩萨。又因其于理事无碍之境,观达自在,故称观自在菩萨。在民间信仰中,观世音菩萨位居各大菩萨之首,是佛教信徒最崇拜的菩萨,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信徒最多,影响最大。

  观世音菩萨代表众生心灵最深处的内在觉性,他不仅仅是来观照他人的音,更是让每个人观照自己的音。如果能觉察到自己内在的觉性时,自己就是观世音菩萨。在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中,观世音菩萨以“慈悲”着称。“悲”代表伟大的母爱,悲能拔苦,将众生从世间痛苦中解脱出来;“慈”代表广博的父爱,慈能予乐,给予众生法喜快乐。以一切众生为救拔对象,拔苦予乐,实为“大慈大悲”。

  观世音菩萨,于久远前早已成佛,号正法明如来,依于本誓,特现大悲菩萨,倒驾慈航,与大势至菩萨,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手,辅助阿弥陀佛,教化众生。释迦牟尼佛于《大悲心陀罗尼经》中告诉我们:观世音菩萨为了安乐一切众生,成就一切众生道业故,仍然示现为菩萨,我们应当常常供养观世音菩萨,专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,可以得无量福,灭无量罪,临命终后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。《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说:「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,受诸苦恼,闻是观世音菩萨,一心称名,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,皆得解脱。」在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时,须心口合一,才能感应道交。同时更应学习观世音菩萨「同体大悲,无缘大慈」的精神,并发大愿,去贪瞋痴,不生烦恼,常无懈怠,恒求善事,利益一切众生,才是真正礼敬观世音菩萨。菩萨为什么能慈航普渡,久住世间教化众生而不觉得疲倦呢?主要是因为菩萨「不忍圣教衰,不忍众生苦」,因此生起大悲心,回入于大乘。菩萨不以二乘的有余涅槃为满足,而能发起「回小向大」的勇猛精进愿行,不畏众生难度,不惧佛道长远,心如金刚磐石,住于菩萨本愿。所谓「菩萨本愿」,就是愿意承担众生的苦难,而且不舍弃一切众生,犹如孝子对父母的爱敬一般。菩萨为了利益众生,没有一念为己之心,他不乐求世间的种种欲乐,却是无苦不经;既乐求无上佛果,同时又兼修利他之行,因此所经的时劫不可限量。由于菩萨度众不求报偿,无怨无悔;知恩报恩,不怀怨结;视人如佛,怨亲平等;自他一如,无我度生,故能精进不懈,入不退转。「不退转」是菩萨「普化群迷入慧海,度诸有情趣觉岸」的利器,也是众生成佛不可缺少的动力。因为在漫长的佛道上,所谓「发心容易,恒常心难持」,有些人兴致勃勃的发心学佛,但是禁不起境界的考验,只要受到一点挫折就退失道心,稍微受到一些伤害就灰心丧志,所以佛门有一句话说:「学佛一年,佛在眼前;学佛三年,佛往西天。」这都说明:佛道长远,若无恒常心,则露水道心终难成就佛果。因此,学佛除了要发大心之外,更要持之以恒,就如菩萨永为苦海舟航一样。学佛不但要发恒常心,还要能「不忘初心」,同时更要作众生的「不请之友」。「不请之友」就是要主动,要有「自告奋勇」、「舍我其谁」、「直下承担」的发心。一般人做事都是要人请托才肯帮忙,其实真正有慈悲喜舍心的人,当别人有任何需要的时候,不用请,都会主动帮助。如《维摩经》所说「众人不请,友而安之」,无论对亲友或社会、国家,都能常做「不请之友」,这就是菩萨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的精神。中国的法显大师到天竺求法、玄奘大师发心西行取经,乃至东渡日本传法的鉴真大师,他们都是愿做众生的「不请之友」,因此才能完成艰巨的任务。佛教里的诸佛菩萨,都是众生的「不请之友」,因为佛菩萨救度众生,并非因应众生祈请,乃是大慈悲心感应而亲往赐予善法,所以对众生而言,他们都是「不请之友」。

  信仰观音菩萨的民风盛行,一部分也很可能得益于玄奘法师所译《心经》。全经仅二百六十馀字,精确简练,文风优美,在汉译佛经中具有代表性,为文字般若的经典之作。古往今来,上至耆老、下至顽童,人人皆可随口诵出:“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……”另一部分原因应得益于“淨土宗”的普及,人们希望由阿弥陀佛、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接引,往生西方极乐淨土。一时间,在中原大地“家家阿弥陀,户户观世音”。观世音菩萨之信仰始自印度、西域,后传至中国内地、西藏、南海、日本等地,故有关观世音之记载甚多。且其真言(六字大明咒)至今尚广传。自西晋竺法护之《正法华经》译出后,中国内地亦大兴观世音之信仰,有关着作亦颇多。自北魏以后,造观世音像之风益盛,今大同、龙门、驼山等地存有遗品甚多。隋唐以后,随着密教之传入,诸种观世音像亦被造立,如敦煌千佛洞之菩萨像,观世音像即居大半。又以元魏孙敬德之《高王观音经》为始,《观世音菩萨救苦经》、《观世音十大愿经》、《观世音三昧经》等诸经亦陆续出现。相传其显灵说法之道场在我国浙江普陀山。据称其生日为阴历二月十九日,出家日为九月十九日,成道日为六月十九日。〔旧华严经卷五十一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、大佛顶首愣严经卷六、大宝积经卷八十二、卷一○○、悲华经卷三、人日经卷一具缘品、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祕密法经、金刚恐怖集会方广轨仪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经、陀罗尼集经卷五、大智度论卷二十六、卷三十、卷三十四、瑜伽师地论卷七、法华经文句卷十下、法华义记卷八、注维摩诘经卷一、般若心经幽赞卷上、大日经疏卷五、三部秘释、大唐西域记卷三、玄应音义卷五、法苑珠林卷十七〕

  《妙法莲华经·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中记述,佛对无尽意菩萨详述观世音菩萨名号的由来、十四种无畏、三十二种应化身等种种功德。又作光世音菩萨、观自在菩萨等,于过去世早已成佛,号“正法明如来”。在诸多佛典中,《法华经·普门品》详尽介绍了观世音菩萨的出处。

  观世音菩萨,誓愿弘深,慈悲广大,随类现身,寻声救苦。当人们遇到灾难时,只要念其名号,他便前往救度。所以“循声救苦”是观世音菩萨最大的特点。《法华经》上记述:“佛告无尽意菩萨,善男子,若有无量百千亿众生,受诸苦恼,闻是观世音菩萨,一心称名,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,使皆得解脱。”为何诸多佛经中只强调观世音菩萨具备“循声救苦”的特点呢。据《愣严经》所载,观世音菩萨自述依音声而证得“耳根圆融”的修法。文殊菩萨偈曰:“……我今白世尊,佛出娑婆界,此方真教体,清静在音闻,欲取三摩提,实以闻中人……”此段经文阐述,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,想要寻求达到离苦而解脱的究竟法门,最方便行观世音菩萨“耳根圆融”的修法。

  《法华经》是释迦牟尼佛晚年于王舍城灵鹫山所说,为大乘佛教经典之一。说一乘圆教,表清淨了义,究竟圆满,微妙无上,属于开全显实的圆融教法,大小无异,显密圆融,阐述人人皆可成佛之“一乘”了义。在《五时教判》中,属于法华、涅磐之最后一时。因此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,明示不分贫富贵贱,众生皆可成佛,所以《法华经》也被誉为“经中之王”。《法华经》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详说此菩萨于娑婆世界利益众生之事,谓受苦众生一心称名,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,令得解脱;若有所求,亦皆令得;又能示现佛身、比丘身、优婆塞身、天身、夜叉身等,以摄化众生。将“普门品观世音”置于观音部分之首,也显示人们对于观世音菩萨出处于《法华经》的认定;甚至某些宗派仅以唱念此《普门品》为专修,其本意也与淨土宗一心称念“阿弥陀佛”无异。“一心称念”或“一心唱念”目的重在“一心”,“自性真心”只有“一”,除此无他,而“唱”或“念”皆为到达此“一心”境界的众多辅助方法之一。

  《华严经探玄记》第十九章中记载:“印度名速多罗山,此无正译;以意译之,则名小树梦庄严山、普陀落、或补陀落伽。”因为观世音菩萨经常于此説法度生,所以这里成为其淨土道场。东方人普遍信仰观世音菩萨,所以东方到处都有“补陀落”。印度的南部,中国浙江的舟山群岛,西藏的布达拉宫,此外中国热河承德的补陀落寺,日本纪伊的补陀落,下野的日光岛,还有朝鲜的洛山,都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。位于中国舟山群岛的普陀山素有“海天佛国”、“南海胜境”之称,是世界性的佛教圣地,其宗教活动可追溯于秦。至唐朝,海上“丝绸之路”的兴起,促进了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形成,并迅速成为汉传佛教中心,并传至东南亚、日、韩等国。至清末,全山已形成三大寺,八十八座禅院,一百二十八闲茅蓬,僧众数千。其中寺院无论大小,皆虔诚供奉观世音菩萨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观音之乡”。

  中国有句古话: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”。其实,只要是有人信奉观世音菩萨的地方都是观音菩萨的道场。道场的庄严并不在于华丽的装饰和宏伟的建筑,“即心即道场”,一念心清静则可现十方宝刹。至于各处诸多的“佛教圣地”,也无非是为众生提供的“借假修真”的机缘。但愿人人心中有道场,天下处处“普陀落”。

  显教“四大菩萨”中有三位(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、观音菩萨)皆示现“在家相”,除了为表达菩萨道“悲智双运”、“随顺众生”的特点,也恰恰暗合六祖大师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”的开示。佛法是说给尚未成佛的众生的,所以修行人是要经过俗事的磨练和考验,也只有在俗事中才更容易体悟佛法的真谛。

  观世音菩萨为度化六道众生变化六种身。即为六观音,六观音有二种:一种:一、大悲观世音破地狱道三障,二、大慈观世音破饿鬼道三障,三、师子无畏观世音破畜生道三障,四、大光普照观世音破阿修罗道三障,五、天人丈夫观世音破人道三障,六、大梵深远观世音破天道三障。一种:一、千手观世音破地狱道三障,二、圣观世音破饿鬼道三障,三、马头观世音破畜生道三障,四、十一面观世音破阿修罗道三障,五、准胝观世音破人道三障,六、如意轮观世音破天道三障。大悲等六观音为天台之义立。《摩诃止观》曰:“大悲观世音破地狱道三障,此道苦最重,宜用大悲。大慈观世音破饿鬼道三障,此道饥渴,宜用大慈。师子无畏观世音破畜生道三障,兽王威猛,宜用无畏。大光普照观世音破阿修道三障,其道猜忌嫉疑,宜用普照。天人丈夫观世音破人道三障,人道有事理,事伏憍慢称天人,理则见佛性,称丈夫。大梵深远观世音破天道三障,梵是天王,标王得臣。”(三障者惑业苦)。或谓天台引用陀罗尼杂咒,《案陀罗尼杂集》七曰:“吉祥神咒,南无观世音,能施无畏力,一切和雅音,勇猛师子音,大梵清净音,大慈妙法音,天人大丈夫,能施众生乐,灭除无明使,济度生死海。”较诸今之六名,无大悲及大光普照,多和雅,且无对破六道苦之明文。或谓系引《七佛八菩萨神咒经》一所:“南无观世音,师子无畏音,大慈柔软音,大梵清净音,大光普照音,天人丈夫音,能施众生乐,济度生死岸。”然是仅为五观音,无大悲,且无对于六道之文。可决为天台之义立也。迨千手等六观音,盛传于密部,遂见种种之观音,密教之徒,举此六观音,附于止观之文。或言唐道邃《六字经验记》中列此六观音,然未得此本,不能详之。一说,千手等六观音,与大悲等六观音相配,出于唐密真言宗。二种之六观音及六道之分配如图。古德之颂曰:“大悲千地狱,大慈正饿鬼,师子马头畜,大光面修罗,天人准泥人,大梵如意天。”其中第二之圣观音为观音菩萨之正体,无千手马头等异相,故但谓之圣观音,又云正观音。新曰圣观自在菩萨(又作正),是乃《法华经·普门品》所说之观音,胎藏界右方莲华部之部主是也。胎藏界中总有四观音:一为中台八叶院之观音,二为观音院之观音,三为释迦院之观音,四为文殊院之观音。皆圣观音也。


上一篇:千手观音菩萨 下一篇:如意轮观音菩萨
Copyright 福建石中居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:厦门易尔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工信备案:闽ICP备16014376号-1 公安备案: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459号